新華社上海1月11日電(記者李榮)說起時下正在興起的“互聯網+現代農業”,位于滬郊青浦的新型農產品信托管理電商平臺“貨通天下”董事長鄭壽峰新近在接受采訪時認為,具有保障機制的新型訂單農業應該成為基礎,確保訂單“不違約”,由此建立起收益均衡的農商產業聯盟,這是現代化農業的必備條件。
訂單農業不是一個新話題,但這么多年老是找不到能夠真正落實的好做法,原因很簡單:“訂單”容易違約。供需兩頭,哪一頭只要“看著短時有更大的好處了”,就不賣或不買了。短時得利,長期而言就形成不了長效的合作機制。沒有相對穩定的預期和整合渠道,農用土地有效流轉,建立有規模效應的現代農業,就無從談起。
“訂單農業要落實,‘不敢違約’與‘不愿違約’要加在一塊兒,缺一不可。”鄭壽峰說。
在“貨通天下”的平臺實踐中,像黃瓜、辣椒等大眾農產品,先根據不同的等級,由基層的農商服務中心指導當地的標準化基地農場或“一村一品一企”平臺上的農戶,由生產規模核定+產量預估+成本預估+收益保障,形成農產品銷售“預報價”。而海底撈、必勝客等連鎖餐飲企業也根據自己的成本空間和需求,形成采購的“預報價”。兩種報價以及供求規模等因素,在平臺上進行綜合匹配,形成穩定的“訂單”。生產方收益得到保障,需求方采購成本得以控制,供求雙方都能得利,所以“不愿違約”就有了基礎。
不過,市場瞬息萬變,短時價格的起起落落,都會對穩定的“訂單”產生外在的影響。這里,“不敢違約”的機制就要發揮作用。其中的關鍵,就在于各方收益的制衡機制。在平臺運作中,農商之間的定單走向“合同化”,違約要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。同時,訂單的履約記錄,與平臺提供的長效服務直接掛鉤。只要違約,就是影響農商合作的效率和效益,就會失去利益上的保障。由于履約的背后“捆綁”了實質性的保障機制,“不敢違約”就有了實現的途徑。
上海市農委人士說,“互聯網+”提供了一個透明的環境,可以讓訂單農業更有效地落地,形成農商之間的產業聯盟。目前,在上海的農業領域內,產前、產中、產后各環節的電商平臺正在不斷出現。“貨通天下”平臺更是提出了“BAB”(農企聯商企)模式,目前已集聚近5000家生產商和采購商,年度匹配的采購需求總額已超過50億元。
有一位農業老專家說起過這樣一個細節:以前農民的訂單,往往用上“一捆”、“一把”等等的模糊單位,后來慢慢用“斤”之類的細致單位。如今,“互聯網+”時代,更重品質,品質質量標準,不僅細分到類別、品種、產地、規格,而且精細到色澤、氣味、質感、水分等分項指標。此外,根據單項品質缺陷,還可制訂合理的單價折扣標準。鄭壽峰點開其平臺上的網頁,在“新疆產灰棗”一欄里,水分含量標準值為18%,如交易交收檢測值為20%,水分超標2%,根據缺陷折扣標準,相應的單價折扣就是3%。
“這樣精細的標準體系在平臺上都是全透明的,共同認可、共同遵守。原定價格、折扣及成交價格都是自然生成,一清二楚。”平臺的工作人員說。所有這些成交數據又形成大數據庫,自然生成供應商和采購商的“信用等級”。信用好的,在平臺自動匹配過程中,機會自然就多。訂單農業的生命就在于信用。有了信用,“互聯網+現代農業”就有了保障。(完)